沉积学报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
国际刊号:1000-0550
国内刊号:62-1038/P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22519 人次
 
    本刊论文
沉积旋回理论在阜康市煤圈沟井田

  论文导读:含煤系数为5.51%。工作与研究,沉积旋回理论在阜康市煤圈沟井田。

  关键词:八道湾下段煤层沉积特征,工作与研究,含煤,指导深部找煤

  阜康市煤圈沟井田位于新疆阜康市东南18公里处的煤圈沟一带。行政区划隶属阜康市三工河哈萨克族乡管辖,地理坐标:东经:88°05′04″~88°08′21″,北纬:44°03′39″~44°05′27″。中心地理坐标:东经:88°06′42″,北纬:44°04′33″。

  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本次工作中充分运用沉积旋回的理论,不仅达到了提高勘探程度的目的,而且纠正了以往对深部无煤的认识,在八道湾组下段找到了厚煤层,极大地提高了工作区煤炭储量,为井田将来提升井型提供了充分的地质依据。

  1、地质特征

  1.1、区域地层

  研究区位于中新生代乌鲁木齐山前拗陷的东段,博格达复背斜弧形推覆体北侧,区域地层以F1(水磨沟—李家庄断层)为界,以南属北天山地层分区博格达地层小区,断层以北属准噶尔地层分区吉木萨尔地层小区,西至乌鲁木齐,向东经米泉、阜康到吉木萨尔,呈东西向不规则狭长地带。区域地层有晚古生界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新近系、第四系,见表1-1。

  表1-1 区域地层简表

  地 层 系 统厚度 (m)按触 关系岩性特征

  界系统群 组符号

  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

  Q4dl Q4apl0~10假整合 不整合 断层 整合

  在山前平原及河床及两侧分布,为砾石夹砂土、亚砂土与亚粘土层。

  新近系上中新统昌吉河群Nch345.50河流相沉积,为砾岩、砂质泥岩。

  中生界

  白垩系上统东沟组K2d75~156为河流相沉积,灰棕色、红褐色砂质泥岩,含石膏脉,底部为灰红色砾岩。

  下统吐谷鲁群K1tg110~210为河湖相沉积,深红色、夹灰绿色薄层泥岩,底部有为粗砂岩或砾岩。

  侏罗系上统齐古组J3q402.7河湖相沉积,为粉砂岩、泥岩。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中统

  头屯河组J2t413.57河流湖泊相沉积,以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夹砂岩。

  西山窑组J2x379.6~503湖沼相沉积,为砂砾岩、粉砂岩、泥岩夹煤层。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下统三工河组J1s567.4~ 848.8河流湖相沉积,由粗~中粒砂岩组成。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八道湾组J1b490~ 1390河湖~沼泽相沉积,由粘土岩、粉砂岩、砂岩、砂砾岩及煤层组成,在区内分布广泛,与下伏地层断层接触。

  三叠系中上统克拉玛依组T2-3k305~567河湖相沉积,为灰、黄灰色砾岩、泥岩、炭质泥岩,底部见砾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下统苍房沟群T1ch312~706河流相、河湖相沉积,由紫红色细砂岩及中粒砂岩组成,局部夹泥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晚古 生界二叠系上统乌拉泊组P2wl2549滨海相沉积,为灰绿色、黄绿色砂岩、粉砂岩,局部有凝灰岩。论文格式,工作与研究。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下统下芨芨 槽群P1bjj>1881滨海~浅海相沉积,为灰绿色、深灰色砂岩夹灰岩层。

  1.2、井田地层

  井田位于中新生代乌鲁木齐山前拗陷的东段,博格达复背斜弧形构造带北侧。地层分区以F1断层为界,断层以南属北天山地层分区博格达地层小区,断层以北属准葛尔地层分区吉木萨尔地层小区。

  井田地层区划归属天山地层分区博格达地层小区,区内出露的地层有: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 ),下侏罗统三工河组(J1s),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2x)、第四系 (Q4al+pl)。

  1.3、区域构造

  井田位于北天山褶皱带博格达复背斜以北,准噶尔盆地南缘乌鲁木齐山山前拗陷,受南部博格达复背斜的推覆,在区域上褶皱与断裂构造发育。论文格式,工作与研究。褶皱形态以紧密的背斜和向斜为主,褶皱两翼倾角变化很大,褶皱轴长十余千米乃至几千米,而褶皱轴宽度仅2~3千米。轴部常遭受断裂破坏,断裂多为高角度逆断层。区域构造包括北天山褶皱带两个次一级构造,即乌鲁木齐山前拗陷和博格达复背斜,见图1-1。

  工作与研究

  图1-1 区域构造位置图

  1.4、井田构造

  井田位于阜康向斜和南阜康背斜南翼,区内褶皱伴随断裂,构造中等。

  1、褶皱构造

  区内出现的褶皱构造由南向北依次为:⑴南阜康背斜;⑵阜康向斜。现分述如下:

  (1)南阜康背斜:位于井田的南部,区内长度大约2.70km,向东延伸至四工河以东一带。为一较紧密褶皱,且由西到东逐渐抬起。81线~84线之间轴向为105°左右,轴面西南倾,往四工河以东至87线逐渐偏转为52°左右,轴向东南倾。由于受F5断层地破坏,其北翼基本被切断,地层大多缺失,南翼出露有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地层,倾角为65°~75°,在区内背斜核部由八道湾组地层(J1b)组成。

  (2)阜康向斜:位于井田的北部,长度约3.80km,向东延伸至四工河以东一带,为一宽缓褶皱,且由西到东逐渐仰起。论文格式,工作与研究。在83线以西轴向约为105°左右,轴面西南倾。延伸至四工河以东轴向转为50°左右,轴面东南倾。两翼地层不对称,南翼较陡一般为60°~70°,北翼较缓,一般为30°~50°,向斜转折端地层走向近南北,倾角10°~20°。在区内向斜核部地层为西山窑组(J2x),两翼为三工河组(J1s)和八道湾组(J1b)。

  2、断裂构造

  (1)F5逆断层: 位于南阜康背斜的核部附近,区内走向长度约3.30km,在84线以西走向为近东西向,断面南倾,延伸至四工河以东偏转为65°左右,断面东南倾。倾角为70°~85°之间,为高角度逆断层。论文格式,工作与研究。落差在300m左右,上下盘均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地层。该断层对八道湾组下部煤层有较大的破坏。在地表出露明显,本次工作有5个钻孔进行了控制,已探明。

  (2)F6逆断层:位于阜康向斜南翼。区内走向长度约4.30km,在84线以西走向为70°左右,延伸至四工河以东偏转为45°左右,断面北西倾。倾角为65°~75°之间,为高角度逆断层。落差在240m左右,上下盘均为八道湾组地层。该断层对八道湾组煤层有一定地破坏性。本次工作有8个钻孔进行了控制,属查明断层。

  2、煤层

  煤圈沟井田内含煤地层主要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 自下而上分为三个含煤段,J1b1、J1b2、J1b3。论文格式,工作与研究。煤系地层总厚度1119~1290m,平均1200m。共含煤18层,自上而下编号分别为10-13、14-15、19-21、31、32、33、34、36、37、38、40、41、42、46、47、48、49、50煤层。

  1、阜康向斜

  区内阜康向斜煤层总厚度52.40~78.89m,平均66.13m, 煤系地层平均厚度1200m。含煤系数为5.51%,其中可采煤层厚度54.00~78.89m,平均66.85m。

  2、南阜康背斜南翼

  南阜康背斜南翼煤层总厚度40.27~82.77m,平均57.52m,煤系地层平均厚度1200m。含煤系数为4.79%,其中可采煤层厚度43.11~78.89m,平均59.64m。

  3、沉积旋回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工作区野外施工自2008年5月开始,先按1000m勘探线距进行加密控制,即在原来的81勘探线与85勘探线之间增加了83勘探线。在83勘探线和85勘探线上施工了5个钻孔。

  2009年3月按500m线距继续进行加密,新增布设82勘探线和84勘探线。布设钻孔8个。

  在2009年之前的钻孔均控制到42号煤层底板就终孔,并认为下部已经没了煤层。如图中85-6孔及85-7孔。

  在钻探期间,地质组补充开展地面工作的时候,发现工作区内沉积特征明显具有多旋回的性,推测在八道湾下部还应该赋存有煤,于是在 2009年7月9日重新调整设计方案,认为勘探工作重点应放在84勘探线以东区域,按勘探线线距和孔距加密布置钻孔7个,增加布设86勘探线和87勘探线,重点控制下部煤层。

  结果在南阜康背斜南翼在84线以东,在4个钻孔中均见46号煤层,厚度一般为10.47~20.58m,平均厚度13.67m,煤层普遍较厚,属特厚煤层。论文格式,工作与研究。此外在南阜康背斜南翼85-18′钻孔和87-3钻孔下侏罗统八道湾组第一段分别见到47、48、49、50、51、52煤层,这些煤层平均厚度分别为1.25m、11.24m、1.88m、2.37m、4.62m、20.38m,为下一步补充勘探深部探煤及煤层气研发提供了依据。

  工作与研究

  4、结论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曾有新疆煤田地质局一五六队、昌吉大队和新疆地矿局九大队等多家地质单位在该区及外围进行过多次煤田地质勘查工作。但以往工作对下侏罗统八道湾组第一段地层未完全揭露,对煤层控制不全。经过本次地面填图结合钻探控制,在沉积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分析工作区地层情况,在下侏罗统八道组第一段地层找到了46、47、48、49、50、51、52号煤层。改变了过去对该区域煤系地层的认识,对今后在该区域内开展地质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继兵曾宪军樊涛新疆准南煤田阜康一带煤炭资源分布区地质特征新疆地质第23卷,第2期2005.6

  [2]徐进,敬益武准南煤田白杨河一四工河普查区构造特征分析中国煤田地质2001年12月第l3卷4期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沉积学报》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沉积学报》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